瑜伽修行观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的显露出来。走路有走路的风度,坐有坐的形态,睡卧有睡卧的姿态……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人缘;其实人缘并不完全是在于外在的生物特征,而更多的属性表达是在于气质。气质是可由后天修养培养成的。 能以瑜伽之修行影响内在气质的表达模式,做个自我智慧的人,即是修养,即是修行。 瑜伽的内核是不设文字直指人心的修行学,现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专用名词,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瑜伽修行的路径是由内而外。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内而显于外”,心在内没人能看见,唯有藉着行于外的整齐来显示内在的修养。 瑜伽是个自我完善过程,没有人能够替代您对瑜伽的感受。修行得自己来,靠自己的精进来启发自己灵明性的觉醒。我们不能期望无修自成的果实。 瑜伽修行就偶于生活、心灵之中。并非所谓的长篇大论,也不是高深难解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实且深切地了悟人性的本然。 唤醒对生命整体的记忆是迈向成功修行的先决条件之一。立志修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被生活之苦所逼唯有修方可求得解脱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因为他找到了自我。对后者而言,生活体验与挫折只会使他更加坚定瑜伽修行观。 瑜伽术就禺于生活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修行并不等于非要打坐不可,若说非要不可那是您在寻求解脱困惑的技法与智慧而己,而非打坐的本身。 静坐是为调身、调心、调气,要调得身心合一,动静一致。 静坐深思,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蓄精养睿,反观内心自性,以反省过去,慎思现在,警醒未来。(转贴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