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瑜伽文档 → 以瑜伽模式改善精神生态 更新时间:2011-08-16


以瑜伽模式改善精神生态

瑜伽(伽、yoga)经云:“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为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瑜伽术就是基于改善人类精神生态状况及认知观而设立的活动方式。作为人类我们有义务积极当参与社会共建共享的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如何还能在这弱肉强食的商业化竞争中保持健全生活呢?这无疑是个摆在我们面前而无法回避的巨大矛盾和挑战。我们究竟如何面临生存矛盾时,还可让内心清宁起来,回到质朴的精神生态?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增多,例如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社会普遍的心理紧张,价值观念混乱甚至解体造成普遍的无所适从感,社会严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人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增加等,种种因素造成当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

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基数庞大,在救助、监管普遍不力的现状下,精神疾病患者失于监护,导致发病肇事、危害社会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

令人担忧的是,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科通过对1984年至1996年共13年间的1515例精神病刑事鉴定案分析得出结论:在接受刑事被告精神鉴定案的1515例中,患有精神疾病者1248例,约占82%。而这些精神病人所实施的社会危害行为,以侵犯人身、侵犯财产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三者为主,共占94.1%。而如果精神分裂症实施社会危害行为,发生人身伤害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在50%以上。

一位基层民警说:“根据多年案例分析,造成恶性事件的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壮年,具有较强的暴力性和攻击性,作案手段残忍。同时,侵害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但多是与精神病人经常接触的家人或周围邻居或同乡;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和无目的性,防不胜防。多数案例后果严重,社会危害大,给被害人亲属及周围群众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二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对这些患有隐性精神疾病者,若积极采取以瑜伽的练习方式(如专注、净化及呼吸法)介入身、心内在生态环境及与社会外在生态因素的综合对治,大多可防止其表达,若业己进入间歇式发作的精神病患者,也可限制其表达的深度与广度乃至治愈,而不致于危及家人和周边人员及社会的安全。(转贴 编辑)

关联文档:生命的和谐与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