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静心观察,可以知道,举凡古今圣哲大都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人。当他们居高位、掌大权、享受厚禄之时,他们都能善用其声望、权力和地位,担天下之重任,发挥一己之长以利济生民;若不幸而时不我与,小人道长,他们也都能“遁世无闷,不见知而不悔” (《易经》语),悠游林下,了其余生。道理安在?一言以蔽之,曰智慧而已矣。诸位也许会问,为什么智慧能使人看得开、放得下呢?原因是:智慧根源于灵性(亦即大我),灵性一经启发,则小我观念日渐淡薄,其心广大开阔,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语),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语),其境界是“圆满”、 “光明”、“空灵”、“轻松”、“自在”。其精神能力达于最高,所以能化解许多无谓的烦恼。此时他不必再重视物质、声名、地位、权力,他所需要的只是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而已。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确,我们的躯体有限,容量有限,只要精神修养提高,智慧显现,我们原无需太多的物质,当然,更不需要虚名来安慰自己,权力来陶醉自己。一个君子,或是一个圣贤,如果他也追求财富、权位、声名的话,那么他一定是要借财富、权位、声名以完成他的伟大理想,而不是用这些东西来填补心灵的不足。 反过来看,一个没有智慧的人,那么他肯定是个对万事万物执迷不悟的人。他一定活得很痛苦,没有希望,一定得受人愚弄,受环境摆布。他不能自甘淡泊,他的欲望极高,可是他不知如何去获得所欲之物:若一旦得到了,反而招来更多的烦恼,因为他不知要如何处理、运用;若一旦失去了,更是懊悔不堪;这就是所谓的患得患失。以钱财为例,一个缺乏智慧的人,没有钱他感到苦恼,有了钱往往苦恼更甚,有了钱再失去,其苦恼又复加倍。他可能财迷心窍,挺而走险,然后误蹈法网;若侥幸而成暴发户,便穷奢极欲,沉沦酒色,乃至玩物丧志;或者因不懂理财而旋复失去,到头来往往落得身心交瘁,狼狈潦倒,其结局甚至比原先贫穷的境况更糟。何以故?无智慧故。举一反三,余可类推,我们可以了解无智慧之人真是一无是处。推而言之,他们有钱是苦,无钱也是苦;生病是苦,健康也是苦;孤独是苦,群居也是苦;做事是苦,闲着也是苦;有地位是苦,无地位也是苦。总之,他们提不起也放不下。 一个有智慧的瑜伽人对人生有最合理的安排;他能明白事物的本末先后:他能在各种场合中说出最适当的话,做出最适当的事,表现最适当的态度;他能应付各种问题;他能见微知著,鉴往察来;他不但能自知,也能知人,所以他对己对人都不会低估,也不会高估;他能慧眼识英雄,也能慧眼识小人;他深悟 瑜伽观的人性所具的潜能皆无限而平等,并深知人人成功的可能性相等,所以他知道没有理由自卑,同样也没有理由自大;他深知道德之重要性,故随时提倡道德:他了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的道理,所以他具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不仅爱家、爱国,也爱全人类,而且推而能爱万物。 一个国家需要有睿智的领袖,一个学校需要有高明的校长和教师,一个家庭需要有明理的家长,一个男人需要有贤慧的太太,一个瑜伽女人也希望嫁给有灵性发展的丈夫(呆头鹅怎会受欢迎?)。世界上有哪一件事不需要智慧去完成?有哪一门学问不需要智慧去领悟?有哪一个人不需要智慧?有哪一个人不希望以智慧者为领袖、为师长、为配偶、为上司、为属下、为朋友? 名利富贵对拥有者多少会有副作用和危险性,容易招灾惹祸;惟有拥有智慧的人不必担当什么风险,因为智慧本身是出险的舟筏。而且名利富贵往往须由争取得来,到手之后便为众矢之的,所以难得易失,难保久远。智慧之为物,求其在我,不必与人争夺便能拥有,既有之后,不怕被人掠夺,因为它无声无臭无形;而且真正的大智慧总是深藏若虚,不尚卖弄炫耀,所以不怕招来嫉妒、攻击。有人说,智慧愈高则烦恼愈多,那是因为智慧未成熟的缘故,智者也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遭到讥讽、毁谤、歧视,但是这些讥讽的冰、毁谤的雪、歧视的霜都将在智慧的日轮照耀下,在心中消融无踪。 智慧是诸德之母,一切美德若无智慧为其眼目,必多趋于邪路,所以说:“诸德如盲,智慧为导。”今聊举数例以明之:不智之忠是为愚忠,不智之孝是为愚孝,不智之信是为迷信,不智之爱是为痴爱,不智之仁容易被人利用,不智之勇往往自召其祸,缺乏智慧的果决名为武断,缺乏智慧的坚定名为顽固,精进而缺乏智慧可能愈精进而入邪愈深,创新而缺乏智慧往往只是表面功夫、换汤不换药。 “眼前道路须令宽。”真的,当我们踏上人生的宽广大道,内心会有多么美妙的感受!但瑜伽人若不能在学习瑜伽术中开启智慧的大门,这条宽广大道在哪里呢?( 转贴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