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禅与文化 → 佛教寺塔建筑艺术 更新时间:2011-08-17


佛教寺塔建筑艺术

    南北朝时期,除了石窟寺艺术之外,寺塔建筑等其他佛教艺术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国最早的佛寺一般认为是洛阳的白马寺相传汉明帝在水平七年(公元64年)遣使西行求法,于水平十年(公元67年)求得佛法即由白马驮着经像返回洛阳,次年建寺故名“白马寺”。此后,长安、洛阳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建寺逐渐多了起来。佛塔,起源于瑜伽(yoga)的故乡印度,“塔”的梵文音译作“宰堵波”,原指坟冢,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徒建塔安奉佛之舍利,并对之祟奉礼敬,塔便成为佛教特有的一种建筑。中国早期的佛塔一般都是寺院的主体,唐宋以后,塔才移于寺旁或寺后。据说中国最早的佛塔出现于白马寺,但首次见之于正史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笮融所造的楼阁型的佛塔,这种佛塔上为印度的窣堵波,下为“重楼阁道””,,这表明佛塔的形式一传入我国便与传统的建筑艺术相结合在一起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为传播,寺塔建筑也十分兴盛。北魏自道武帝始就曾下诏建寺造像,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更是大力营造寺塔,“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仅洛阳一地就有寺千余,全国更多达30000余所,其中胡太后所立的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其建筑、雕塑及工艺美术皆为奇观,“殚土木之功,穷形造之巧”,使西域沙门自叹“阎浮所无”,“极佛境界,亦无有此”。其它如瑶光寺、景乐寺等,也都庄严宏伟,工制精巧,冠绝一时。北魏时所立的嵩岳寺塔(在今河南登封)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南朝各代帝室所造寺塔亦甚多,其中尤以梁武帝为最多,所造同泰寺,“楼阁殿台,房廊绮饰,凌云九级,俪魏永宁oc4)。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据有关记载,当时的寺庙远不止这个数。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处,就有佛寺500余所。在大造寺塔的同时,南北都还盛行着各种造像。金铜佛造像和石雕像都是体现佛教艺术的极重要方面。当时北方就造立了大量的金铜佛像、菩萨像和石雕像,例如北魏献文帝天安二年(公元467年)“起永宁寺,构七级浮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二。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皇兴中,又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南方宋齐梁陈各朝帝王及名僧、信众也都造有大量的金铜佛像,据说陈文帝不仅曾造有等身檀像12尊,更造有金铜像达百万尊。僧僧祐于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奉敕在小庄严寺监造的光宅寺无量寿佛“丈九金像”庄严精美,号称东方第一,史称“葱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可惜南朝时的金铜像现在存世的不多。南方的石佛,最著名的有僧祜监造韵剡县(今浙江嵊县)大佛和栖霞山大佛。在这个时期,外国的造像也输入不少,对中国佛教的造像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联文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