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禅与文化 → 佛教艺术 更新时间:2011-08-17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包括音乐、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许多方面。 与瑜伽(yoga)一脉相传的佛教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佛陀时代。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艺术也不断充实着丰富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两汉之际,佛教艺术随佛法东渐而传入我国,并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日益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广为传播,佛教艺术也有了相当的发展。最突出的是石窟寺艺术。现存的举世闻名的三大石窟,有不少都是开凿于这个时期。其他如寺塔建筑、佛画和佛教音乐等也都令人瞩目。

一、 石窟寺艺术

中国石窟中最有名的是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干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干佛洞等四窟,其中又以莫高窟为最著名,故敦煌石窟一般也特指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开凿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上下5层,南北长达1600米,是一群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艺术综合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相传始建于前秦苻坚 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当始凿于北朝初期莫高窟以保存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而闻名天下。现存洞窟共492个,共存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由于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因而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北朝时期的壁画主要描述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宣扬忍辱和自我牺牲,其中所透露的对现实人生意义的否定,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并形成了与隋唐以经变题材为主体,宣扬西方极乐世界的不同特色。北朝彩塑的基本风格是瘦骨清相,线条劲健,从形体、面相和衣冠服饰上看,更多地保留了西域佛教艺术的特色,与隋唐时的丰润华丽也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云冈石窟是以气势雄伟而著称于世的,它开凿在山西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武周山(又名云冈)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与敦煌质地松软的砂砾岩形成对照的是,云冈的石质较为坚硬,宣于雕刻,因而云冈石窟发展的是石雕艺术而不是彩塑和壁画,现存主要石窟有53个,雕像达51000多尊。云冈石窟在三大石窟中开凿最早,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主要石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公元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30多年中。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尸…·县嚯白帝,于京城西藏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继师贤为沙门统的昙曜最早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据说是为北魏开国后的五个皇帝祈福而作,因而各窟佛像都模拟4(帝身”而雕制,身形高大,面貌丰满。稍后的中部各窟,内容明显增多,不仅在中央雕凿有大佛像,而且在四壁、拱门和窟顶上雕刻了形像极其优美的各式小佛像、菩萨、飞天和本生故事等。在艺术风格上,云冈石窟明显受到厂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在继承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和吸收外来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云冈石窟形成了它独特的雕刻风格。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它位于河南洛阳市南郊13公里伊河两岸、东西两山崖壁上,南北长约1000米,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并在此后历朝历代不断营造。大规模的营造主要集中在北魏和唐代。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题记碑刻3600多种,佛塔40多座。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一样,以石雕著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的奉先寺。特别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气势雄伟,艺术精美,为中国古代雕塑中的珍品。龙门石窟多数与帝王的祈求冥福有关,其风格特点是窑形较单纯,变化少,题材简明集中,主题突出。北朝时期的石窟锦椽以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等为主,唐代的主像则大都是阿弥陀佛和弥勒佛,也有卢舍那佛和药师佛等,反映了唐代净土宗的兴起和石窟造像艺术世俗化的倾向。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极重要的地位,例如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即是久负盛名的魏碑代表作。

除了上述三大石窟之外,南北朝时期还在其他广大地区开凿了大量的石窟。例如在北方有北魏时汗凿的著名的麦积山石露(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北齐时开凿的天龙山石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和刻有石经的响堂山石窟(今河北90邯郸市酉)等.响堂山的石经是房山石经的先驱.在甫朝,则有位于今江苏南京市东北25公里处的牺霞山于佛岩石窟,此》中国目前已知的唯一。的南朝石窟,由粱代名僧僧祐枯主持设计并监造.现存的大小窟鑫294个,造像515尊,虽大多为明代修补后的遗仟,但甫朝时形成的规模与气势仍历历可见。(转贴)

关联文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