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佛说因缘 → 欲经 更新时间:2011-08-17


欲经

    《欲经》 (Kama Sutra)与瑜伽 术一样同出于古印度传统文化,是印度古代哲人犊子(Vatsyayana)所作的一部专门论述爱欲之学的作 品。古代印度教学者将学问分成关于“法Dharna(指 关于宗教的知识与智慧)”、 :利Artha(指关于政 治与经济的知识)”、 “欲Kama(指关于肉体欲望,尤其是性欲的知识)”的三个部门,关于“法”的就叫“法论”,关于“利”的就叫“利论”,关于 “欲”的就叫“欲论”。 《欲经》是“欲论”中现存 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著作,大约是公元四世纪时候的作 品。

瑜伽拱门式    在每种文化中,都有一些专门讨论性爱的著作。 这种著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视性爱为享乐,专门 讨论如何丰富人的爱欲感受, 如奥维德的《恋爱 术》;一类则视性爱为长生久视之道,通过掌握一定 的技术、进行一定的修炼(如瑜伽修持术),就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 生不死,如中国道家的各种房中术著作。在印度,属后一类的有无上部瑜伽的密教的各种房中术著作,《欲经》则属前一类。

    说到性行为的生理本质,即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可以说人与人、乃至人与动物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有区别的、最最能显示人性和人的个性的东西,其实乃是、周边的、附加的、浅表的、“次要”的东西:如环境的布置、服饰的打扮、艺术的修养、调情的方式、交接的姿势等。

    犊子认为,文化技能可增加一个人在性爱上的吸引力。因此,他特意列出了在古印度被称为“六十四艺”的六十四种他认为年轻男女都应研习的艺术与技巧,如唱歌、舞蹈、书法、演戏等,并认为掌握了这些技艺不但能增加女人的吸引力,而且“熟悉上述技艺,而又能说会道、善献殷勤的男人,即使与女人萍水相逢,也会很快赢得她们的欢心。”这一点,只要是有一些恋爱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多么正确。

    犊子还强调个人的修饰与优雅的生活方式。他不厌其烦地指导年轻的家主应如何打扮自己与布置自己的居室。他特别注重生活中的美学:“在秘房之中,市民佩带好鲜花,洒上芬芳的香水,受着朋友和仆人的侍候,这时他就可以接待事先洗浴和穿戴好了的女人,并请她吃点心和纵情地饮酒……”在这幅优雅的生活图画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古代人比现代入更懂得如何享受生活。

    对于丰富人的肉欲感受的方法,犊子认为首在“变化”;“爱情中必须有变化,通过变化能产生爱情……人们在各种艺术和娱乐中,比如箭术和其他艺术中,都追求多样化,不用说在爱情中了。”因此,在印度的古代爱欲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可以说是“为变化而变

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说是性行为中最具人性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古印度学者在研究爱欲时对分类有如此巨大的热情,因为分类越细,变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犊子在书中不厌其烦分别把拥抱、接吻、交接的姿势,爪痕、齿痕的花样,乃至叫床的声音等细细地分类。他描述了拥抱的各种姿势,较别致的有爬树式、芝麻拌米式、水乳交融式等。

    接吻又被分成挑逗欲望的吻、转移注意的吻、示爱的吻、移情的吻等。如唤醒的吻是“情人夜深了回家,亲吻躺在床上已睡着了的爱人,以表示和她交合的欲望,这就称作‘唤醒的吻’。”

    古印度文化在交媾姿势的多变方面研究的发达,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并对邻近地区的文化也有影响。比如阿拉伯文化中有一部爱欲之学的名著《芳园》,它的作者在列举了多种交媾姿势以后就写道:“在上述姿势以外,印度的各民族还采用其他姿势。他们在关于交媾的知识和研究上是我们所不可企及的”。其实,人在其所有的享受对象上,都追求变化、新鲜感和多样性:在味觉上,人喜欢在食物的种类和烹调方式上不断花样翻新;在视觉上,人追求新的轮廓、形状,新的色彩层次和色彩组合……心智其实也是一种享乐的工具,人喜欢不断在智力上接受新的挑战,从新的神话、新的游戏、新的思想中得到乐趣。性享乐在这方面和他种享乐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它被划为禁忌的对象,所以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用指甲在情人身上掐出爪痕,用牙齿在情人身上咬出啮痕留念,是古代印度人的风俗。犊子写道:“即便是外乡人,如果他在远处看见一个年轻女人酥胸上的爪痕,心中就会充满对她的爱与尊敬。男人身上的爪痕或啮痕,也会打动一个哪怕是铁石心肠的女人的芳心。”爪痕的各种花样,有圆形、半月形、直线形、虎爪形、兔跃形、荷叶形、孔雀爪形等。男人在出门远行之前,在情人身上留下的爪痕,就被称作“长相思”。犊子也列出了啮痕的各种花样,有断云、宝石串、珊瑚与宝石等。他这样描写情人间互留啮痕的情形:“如果男人用力咬了女人,女人就用双倍的力量咬还他……如果她被咬得过痛,就可马上跟他撒起娇来。这时她可以抓住情人的头发,扳下他的头来,吻他的下

唇。在心醉神迷的状态中,她可以闭上眼睛,在他身上各处乱咬。”

    《欲经》中关于留下爪痕、啮痕的方式的章节,可能有人会觉得有虐待狂的意味。但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文化性的,对属于某一文化、某一时代的人来说是非常一般、正常的做法,对属于另一时代、另一文化的人来说可能是很可怪的。印度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有对这些内容的描写,如《云使》,“舞女们身上的系带由脚的跳动而叮当作响,/她们的手因戏舞柄映珠宝光的麈尾而疲倦,/受到你那能使身上指甲痕舒适的初雨点点,/将对你投出一排蜜蜂似的曼长媚眼。”①中国写赵飞燕与汉成帝的故事的《赵后遗事》里面,也有这样的一段话:“遣妾侍帝,竟承更衣之幸……不数日备后宫,时帝齿痕犹在妾颈。”可见古代的中国人,也有在情人身上留下伤痕作为纪念的风俗。

    犊子还写道:“由于爱情中有对立和争吵的倾向,交媾可以被比作一场争斗。在情欲冲动之时可以击对方的身体。”但是,对一些过于野蛮的做法,如用器械对女人进行击刺;有可能导致女人严重受伤甚至死亡的做法,犊子是反对的:“这些做法是痛苦、野蛮和下流的,不值得效仿。”可以说,犊子在记录当时的性风俗时采取了相当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尽管他对有的做法并不赞成,但他还是把它们忠实地记录了下来,然后再发表他的意见。

    犊子是有一些“冷面滑稽”的,他常常用冷静的笔触,给我们叙述一些极富喜剧性的东西。如在“有地位的人看上别人的妻子怎么办”一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管理牛圈的人在牛圈里和女人偷情;管理寡妇、无人赡养的女人和离开丈夫的女人的官吏,则与这些女人交媾。聪明人通过晚上在村中游荡达到他们的目的;村夫因经常和自己的儿媳独处,也可扒灰,最后,村妇在市场上购买东西时,市场管理人也常占她们的便宜。”看来在如何利用手中哪怕是一点点的权力来进行性剥削上,古代的印度人早就懂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但犊子同时也给好色的年轻人出主意,教他们如何安全地出入国王的后宫,享用国王久旷思春的嫔妃们。为此,犊子有时被人称作“爱情上的马基雅维利”。

    犊子对“圣典”主要是指各种“法论”里面有关性爱的种种限制,也表示了轻蔑。他说:“圣典的规定只在人们情欲不强的时候起作用,一旦爱情之轮开始飞转,人们就把圣典和圣训抛在脑后了。”他强调爱情是自然的与自发的,不遵守任何规矩:“任何事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因为爱情是不管时间或顺序的。”他甚至暗示地指出许多圣典规条的荒诞:“圣教的规条规定:印度教教徒认为在挤奶时牛的乳房是洁净的,而母牛和它的小牛的嘴则是不洁净的。打猎时如果狗逮住了一头鹿,狗就被认为是洁净的,尽管在其他情况下被狗接触过的食物被认为是极不洁的……因此,在交媾时,女人的嘴对接吻和其他诸如此类的事来说就是洁净的。”犊子还认为,“在所有和爱情有关的事中,人人都应该根据他所在国家的风俗和他自己的喜好行事。”犊子在这里对道德家关于爱情的种种清规戒律的批评,我觉得适用于一切时代。

    有意思的是,古代的印度虽产生过很丰富、优美的性文学,在《欲经》后,还产生了《爱欲秘密》(Ratirahasya)、《五箭》(Panchasakya)、《爱欲明灯》(Smara Pradipa)、《爱欲花环))(Ratimanjari)、《爱欲萌芽》(Rasmanjari)、《爱欲舞台))(Anunga Runga)等著作,但现代的印度人对性却非常无知。英国记者菲希洛克在他的《印度人》一书中有这样一些记载:

在印度的各种语言中都没有情欲高潮这个词。坦率地讲,大多数年轻的男人是为了性欲、孩子与伴侣关系而结婚的,在那种情况下,大多数印度男子甚至不知道妇女也有情欲高潮。辛格先生把这种说法看作是“对这个国家人民的可悲评论,这个国家产生过广为流传的关于性艺术的论文——《情论》(即《欲经》),并通过寺庙上轮廓清晰的雕刻,使性行为达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

     “一大批男人在结婚时,根本不懂得性知识,”一位医生说道;“有时他们从结过婚的朋友那里获得性知识,但许多来看我的人都需要基本的性生活常识,想要知道怎么办。”

    联想到中国的情况,在汉、唐时人们对性的态度还相当开放,《汉书·艺文志》中还记录有许多房中书的书名,但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只有在一九七三年底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里,保存了《十问》等几种房中术著作,使我们对当时的房中著作的情况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曾翻译了大量的印度文献,但范围却极其狭窄,绝大部分都为佛教典籍,连与瑜伽术有相关的印度教最重要的典籍三“吠陀”都没有翻译。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理学是从佛教那里吸收禁欲的观点的。但我认为,禁欲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能怪罪于佛教,只能说是佛教适应了中国社会当时的需要。不然,佛教中与房中术有关的瑜伽行派密宗,为何从未在汉族的佛教中,如像在藏传佛教中一样占统治地位呢?

①4fP度古诗选》,第141页,湖南人民出~~1984年出版。②“P度.q.))(1ndian File),特雷弗·菲希洛克著,袁传伟、任荣康译,张荫桐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摘自《书屋》1996年第二期)  插图所示为:瑜伽拱门式。

关联文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