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有了它,我们才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有了它,我们才有情爱、慈悲、温柔的感情。情感包含情绪和感情,两者相互作用,不断影响我们的思想、态度、抉择、价值判断和生活品味。在日常生活中,受情感影响的成分,远比智能来得多。你想想,人们是用理性来表达彼此的关怀,或用纯真的情感来表示彼此的互爱?对子女的爱,无论是温柔或责骂,是源自理智抑是情感?家庭的和谐或争吵,是由理智引起的抑或情感挑起的?社会的冷暖,是情感的作用抑或知性思考的作用?当然,理智与情感是分不开的,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已告诉我们,情感对我们日常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连思想都要受到情感的干扰。因此,情感正是生活希望的素材。
情感很像水,它可以波涛汹涌,或化作滚滚洪流,使人心情激越而不平静,丧失理性而陷于狂乱。它也可以像一泓秋水,波平如镜,清澄无比,现出人性温柔的一面。情感的状况,决定个人的行为特质,情感得不到健全的成长,压力得不到化解,则精神生活必然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禅家非常重视情感的净化和陶冶。《六祖坛经》把不平衡或不健康的情感,解释为容易被环境或刺激所牵动的状态,并称这种不健全的状态叫做凡夫的此岸。另一方面,把平静稳健,不被情境激越的情感状态,称为佛(醒觉)的彼岸。故云:“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这也就是说,人唯有对自己的情感有所觉醒,能自我控制,不被外界牵著鼻子走时,智慧才可能开展,人生才有希望。
中国的大乘佛法,就是要人成就菩萨行,透过这段人生的历练,才能真正的成佛,所以又叫做一乘大教。那么什么是菩萨呢?它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菩萨的本义就是醒觉的情感,也就是说,真正的菩萨行是经上所谓的:
“觉•有情。”
这短短的三个字,却道尽了人文心理学的精义——菩萨是一位清醒而有情感的人,它表现了感情与理智的统整,更表现出健全人格的本质。它就是人性的光辉,是人性的完美表徵。
在佛教的教义中,对情感是很重视的。因为它是一切悲愿的来源;是人类喜悦幸福的关键,也是纯真天性的表露。不过,佛家所谓的情感是纯真净化的天性,而非罗欲占有的情染。他们在纯真之情中流露著慈、悲、喜、舍,表现出情同手足的互爱。不只对人类如此,对一切有情众生也怀著慈悲之心。人类若能纯真无伪的互爱,就能感到亲密,故称为“相摄”。而慈、悲、喜、舍正是达到那亲密互爱的四个法门,所以称为四摄事。
纯真觉醒的情感,使人性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因为它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而有了彼此都是亲眷属的感觉。它的温暖,更绽放著彼此相互关怀、信赖和安全的希望,这是人类所能看到最令人鼓舞的情感。《维摩诘经》上说:
“不离大慈,
不舍大悲。”
这不正是意谓著人类情感的最高极至吗?佛教是讲情感的,在学佛的过程中,如果不将情感加以调理运用,就不能称为学佛者了。
生活离不开感情和情绪。禁锢感情和压抑情绪是导致不快乐,不能发挥潜能的主要原因。感情带来了友爱,情绪使生活多采多姿。我们不必担心感情丰富,倒反要担优感情变得冷漠。感情只要是清醒的,必然能带给我们欢喜、温暖和光明的希望。它是最庄严的人性,套用心理学弗洛姆的话说,它就是爱,是生命所以不断成长,精神生活所以丰沛的根源。
弗洛姆把爱界定为给予,而不是占有;是一种能力,而不是道德的戒条;是能引发对方产生爱的能力之艺术,而不是没有回应的刻板行为。弗洛姆所阐扬的爱就是“觉•有情”的爱了,它是充满生命力的感情,是真正的慈悲。
现在,我要透过“觉•有情”的观念来探讨现代人的情爱、伦理的爱、友爱和国家爱。我深信,每个人都要在这几个方面看出希望,否则,就会发生情感的困扰。在生活适应上出问题,在精神生活上有了矛盾或彷徨。(郑石岩
)插图所示为:瑜伽仰卧放松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