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盘,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盘。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①、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②、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
③、无所有处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④、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插图所示为形体瑜伽前屈1式 (网上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