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yoga)行派与中观学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它的创始人无著(约公元395~470年)与世亲(约公元400—480年)是组织中期大乘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瑜伽,意为“相应”,指一种观悟“真理”的修行方法。在佛教创立以前,古印度就有瑜伽派,他们的方法为佛教所吸收。大乘瑜伽(yoga)行派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又因其理论上主张“万法唯识”、“识有境无”而被称之为“大乘有宗”。该派尊弥勒菩萨为始祖,相传无著曾上天受弥勒口授,回来后诵出了《瑜伽师地论》作为创立学派的理论根据。关于弥勒,佛典中有许多神话,例如说他住在兜率天宫,曾从佛受记将继承释迦佛位为未来佛等。据一些学者考证,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一般认为,瑜伽(yoga)行派的实际创始人是无著、世亲兄弟俩。他们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婆罗门家族,两人都从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无著先是修习小乘空观,感到不满。传说后来经弥勒指点而改信了大乘。世亲原来对有部的阿毗达磨很有研究,曾著《俱舍论》,对小乘学说十分自信,反对大乘,后经无著的帮助而改宗大乘。兄弟俩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
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亲胜一系有德慧、安慧等人,史称前期瑜伽行派或唯识古学,又因其否认“相分”的真实性,并认为“见分”也无其行相,故亦称无相唯识派。我国南北朝时的菩提流支和真谛所传的主要就是这一系的思想。火辨一系有陈那、护法等人,这一系比较重视因明的研究,被称为后期瑜伽行派或唯识今学,又因主张“相分”真实有体,“见分”取“相分”为境时,“见分”上会生起“相分”之行相,故亦称有相唯识派。唐代玄奘传入并据以创立唯识宗的主要是这一系的思想。
瑜伽行派的主要经典是《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无著的《摄大乘论》、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在创立学派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派的主要理论是“万法唯识”。他们反对中观学派一切皆空的观点,认为那会导致否定佛教本身的存在,对佛教是十分不利的。他们提出了境无识有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由众生的“识”变现出来的;“内识生时,似外境现”,离识无境。能够变现万法的“识”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它们分别有能缘与所缘两个方面,即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认识活动就是“见分”取“相分”,实际上也就是“识”自己认识自己,由此证明了“实无外法,唯有内识”。八识中阿赖耶识是最根本的,它是万法的总根源。
为了说明“万法唯识”,瑜伽行派提出了“种子说:”,认为阿赖耶识中含藏着产生世界万法的各种种子。种子是产生万法的潜能,种子发生作用,显现万法,叫做“现行”。这就是说,所谓的万法只不过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的外现,因此,万法的存在离不开阿赖耶识。瑜伽行派还通过种子与现行的互熏来说明众生由“识”的转变而实现解脱的途径,即把佛教修习的全部目的归结为阿赖耶识种子的转依。
瑜伽行派还根据万法唯识的道理,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即所谓的“三自性”,来解释一切认识现象的有无和真假,认为只有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体认到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唯有识性,才能获得对一切现象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这种对三性的认识也就是对诸法实相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无偏见的认识,也称之为“中道观”。
在论证万法唯识、离识无境的基础上,瑜伽行派对识所变现的宇宙万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位百法”,即五类一百种法进一步完成了佛教的名相分析系统。在方法论上,瑜伽行派也有一个特点,即运用了佛教逻辑“因明”并加以发展。因明是一种推理证明的学问,起源于古印度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关于祭祀的辩论,其中正理派曾以此作为他们学说的中心。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龙树全盘否定正理派的逻辑学说,瑜伽行派则出于辩论的需要而逐渐吸取并发展了古因明,使之成为驳斥外道、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
大乘佛教发展到公元7世纪时,瑜伽行派与中观学派都还有所发展,但随着密教的兴起,大乘各派开始接近且趋于融合,出现了所谓的瑜伽中观派,并逐渐向密教化方向发展。公元10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名存实亡,完全融合于密教之中,成为密教的附庸。(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