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瑜伽与禅 → 瑜伽术的三摩地 更新时间:2011-08-17


瑜伽术的三摩地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术的八支。那三摩地又是什么呢?在瑜伽术中又有什么重要性呢?

   「三摩地( samAdhi,定)」,字面上的意思是「稳固地建立起心」。 要增长三摩地,并不必要去压抑心。有些人试图以静静地坐著,完全不让任何事物干扰他们,来得到平静,但是,这就如死了一般。 修习「三摩地」是为了增长智慧和理解。

「三摩地」是坚固的心──心一境性。 它专住在那一境上呢?它专住在平衡的一境上,那就是它的境。 但人们试图以安静他们的心来修习禅坐。他们说:「我试图禅坐,可是我的心连一分钟都无法静下来; 一下子飞到这儿,一下子又飞到其他地方去......,我怎样才能使它停止下来呢?」你不必去停止它,重点也并不在这里。 有移动的地方就是理解生起的地方。 有些人抱怨说:「它跑掉了,我把它拉回来;它又跑掉,我就再一次把它拉回来......」因此它们就坐在那儿拉来拉去。(瑜伽术认为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

他们以为自己的心在到处乱跑,实际上,它只是看起来好像在四处乱跑。 举个例子,看看这间讲堂......,你会说:「噢,好大啊!」事实上它根本不算大。 它看起来是大或小,都是凭著你对它的感觉。 实际上,这间讲堂的大小只是它的大小,非大也非小,但人们总是跟随他们的感觉跑。

以打坐来寻找平静......,你必须了解平静是什么。 如果你不了解,就无法寻获它。 例如:你带枝非常昂贵的笔到寺院来,而在你来这儿的途中,你将笔摆在前面的口袋,但你拿出来后,却将它放在后面的口袋罢!现在,当你伸进前面的口袋时...... 笔不在那儿了!你吓了一跳。 你会吓一跳是因为你的误解,你没见倒事情的真相,所以结果是苦。 不论站、行、来和去,就是不能停止对遗失笔而产生的苦恼。你错误的理解因而造成你受苦。理解错误会造成苦...... 「真是太可惜了!我几天前才买了那枝笔,现在遗失了。」

但后来你想起:「噢,当然啦!我去洗澡的时候,将笔放在后面的口袋了。 」当你一记起这事时,即使还没看到笔,便已经觉得好多了。 你了解吗?你快乐了,也可以停止对你的笔的耽忧。 现在,你已经确定了,因此当走路时,会将你的手伸进后面的口袋,而笔就在那儿。 你的心一直在欺骗你,而忧虑来自你的无知。现在,看到笔,疑惑也就消失了, 忧虑也平息了下来了。 这种平静来自于看见问题的起因──「苦的起因(samudaya,集谛)」; 在你记忆中,笔就在你后面的口袋,那一刹那,就有了「苦的息灭(nirodha,灭谛)」。

所以,你必须思惟,为的是要找到平静。 一般人通常以为平静就是指单单地使心平静下来,而不是使烦恼也一起平静下来。 烦恼只是暂时地被压抑著而已,如同被一块石头压著的小草,三、四天之后,你将小草上的石头移开, 不就之后,它就会再长回来。小草并没有真的死去,它只是被压制住而已。 这跟禅坐时一样:心是平静的,然而,烦恼并没有真的平定下来。 因此,「三摩地」并不是很确定的。要找到真正的平静,就必须增长智慧。 三摩地是一种平静,就如石头压著小草般......,几天之后,将石头移开,小草就会再长回来,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平静。 智慧的平静就好像将石头放下后,就不去移开它,而让它在原处。 小草不可能再长回来时,这才是真正的平静──烦恼的平息,来自于智慧的稳定平静。(瑜伽术认为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我们说「智慧(般若,pan~n~A 」和「三摩地」是分开来的东西。 但是,本质上,它们是同一的,相同的。 智慧是三摩地活动的作用,三摩地是智慧不动的相貌,它们从同一个地方生起,可是有不同的趋向、不同的功用。 就如同此处这棵芒果树一样,小的芒果会愈长愈大,直到成熟;虽然它们同是一个芒果,但却有不同的情况。 小芒果,大芒果和熟透的芒果都是同一颗芒果,只是它的状况改变而已。 在佛法的修行里,有一种情况称做「三摩地」,而稍后的情况称做「般若」。 但是,实际上,「尸罗( s { la,戒)」、「三摩地(定)」和「般若(慧)」都是一样,就如芒果一般。(桑田编辑摘自:静止的流水:阿姜.查法师)

关联文挡:行“六度” 成就瑜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