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要略
静坐有两种方法,
一:瑜伽莲花坐,又称双跏趺坐,也名结跏趺坐,复有两种方法:
1.一,是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名如意吉祥坐。
2.二,是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名不动金刚坐,如此姿势,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摇摆。假使初学静坐,或年事已高,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瑜伽半莲花坐,又称单跏趺坐,也名单盘膝坐,也有两种方法:
1.一,是只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为如意坐。
2.二,是只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为金刚坐。此两种坐法,较双盘有缺点,因左右膝盖会落空,身易左右倾斜。
以上二种是瑜伽、佛家和道家的静坐法。如果单盘也做不到,可将两小腿交叉于两般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此是儒家的坐法。
然后安置两手,先将左右手掌伸直,手背叠于手掌上面,贴近小腹,放于脚上,两大拇指轻触,有如结弥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弯曲,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总之,不可东倒西歪,身坐不正,气血不通,气血不通以至心难入定。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想气息从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颚,功用可以调摄细脉。天井有水(口水),应将咽吞,古人称口水为“玉体仙酱”,道家称为“玉液还丹”,或“长生药酒”或“炼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脏六腑,促进消化不良,增长脾胃,镇定神经。眼宜轻闭,也有主张微开,恐人昏沉,苦不昏沉,还是以闭为宜,因眼对境,容易分心。呼吸用鼻,不可以口,用口出入,会引致白血球增加,盐化钠升,对身体不利。坐久若觉身有俯仰斜曲等事发生,即应随时矫正,否则,日久会生毛病。坐中随时长短,务要排除妄念。切勿摇动身体,四肢也避免移动,以身动故则心动,心既驰散,何能入定。
子午二时不适宜坐,因气走至病处,加重其患。也有人说,子,卯,午,酉四时打坐最好,因为天地正气感交时刻,这两种说法,不知谁是谁非,据我经验,子午二时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医也曾有说,午后少睡对人有益。当然,平素练功有术之入,无论何时都可静坐。坐时空气要流畅,但不要受凉,尤其是后脑,膝盖,脊梁骨,如果著了凉,仍以打坐医治。坐垫要软,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气不能升起。静坐之处不可过光,过光心易浮动,也不可过于暗,过暗心易混沉。耳不外听,嘴唇轻闭。不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所谓:“既不可以无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坐代睡。疲极要休息,久坐有术之人,可以座代睡。食不可过饱,过饱百脉不通,也不可过饥,过饥精神不振。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身体觉冷,用毛巾被等盖之,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用湿毛巾擦容易受凉。呼吸顺其自然,不用逆呼吸,亦不深呼吸,更不可用闭气法。切忌情绪暴燥。不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嗔,熟吃发淫。避烟酒,守五戒,遇善境不喜,遇恶境不忧。
若两腿麻木不能忍时:可以将腿上下交换,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盘腿坐。盘坐两腿麻痹,则有三种原因:
一:因人生来骨骼柔软,开始便能单盘或跏趺坐,
二:要经三五个月或一年,始能单盘或双盘,此是血气冲过骨节所致。
三:有些人坐虽经数年,仍旧无法单盘与双坐,这是气血不通所致,一旦气血忽然畅通,立刻坐一小时亦不觉麻木,所谓:气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坐时若觉身体摇摆,此乃气血结滞不通所致,或神经紧张,或心理作崇,或任意放纵,坐时需要精柙集中,时时提高警觉,以免摇摆扩大,无法收摄。
〖六妙法门〗
六妙门于天台宗三种止观中,属于“不定止观法门。”法门所以通称为“妙”,是说若人依此法门去修,不仅能超出三界轮回,更可证得一切种智“即是成佛”。六妙门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来,便会立刻死亡,可见呼吸对生存是如何重要了。
六妙门的修习方法,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第一.数息入内名吸,吐出名呼,一呼一吸成为十息,首从第一息数起,当出息则数一,再出息竟则数二,乃至第十息毕,再回头从第一息数,如是终而复始。若未数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记数目,则应停止再数,应当回头更从第一数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乱,各自分明,如是乃为正当的数法。又数第一息时,不可数第二,如数第一息未竟,随即数第二息,名为将一数二。也不可将二数一,如息已经入于第二,始数第一,此二者均有过。应该在一数一,在二数二。又不满十数者,则为减数,若过十数者,则为增数,总之增减之数,皆非得定之道。又应知数入息时,则不数出息,数出息时,则不数入息。如果出入俱数,则会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叶,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数单,不可数双。由于心息相依为命,故有心则有息,无心则无息。又随心而有差别,心粗息也粗,心细息也细,心粗则心短,心细则息长。是故数息日久,逐渐纯熟、心息二者,任运相依,心随于息,息随于心,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虚凝,心相渐细,遂觉数息为粗,此时可舍数息,当一心修随息。
修随息前,首应舍掉前面数法,息入竟时,不可数一,息出竟时,不可数二。其息时时随息出入,息也时时随于心,二者如影随形,不相舍离,当息入时,从口、鼻经咽喉,胸、心至脐部,意要随逐。当息出时,从脐、心经: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著,决不放松一步。如此随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静,息也愈微,此时忽觉出入息与寻常不同。由于我们乎时心粗,不能觉察,息之有异,而今心人精微,便知息之长短,粗细,温寒,有无,更觉呼吸从遍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鱼网,风行无碍。这时身轻柔软,心也怡然凝静。到了这个时候,对随息也心生厌倦,改而专心修止。
修止可以令妄念不生起,身心泯然入定: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运令心不散。前面修习数随二门,虽能令粗念宁静,但细念仍旧波动,止则不然,能使心闲,不须谋诸事务。平时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从未有停止过,如今要将其收束,不准它再活动,如以锁系猿猴,它自然不能乱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将心念系在一处,也就不会胡思乱想。究竟将心系于何处?其一,可以正心于自身的鼻端上,两目一直往视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专心系于肚脐,丹田之间均可。或止心于出入息上,息出时如其出,息入时如其人,如守门人,站在门侧,虽身未动,但能知有人出入。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动自能停止。理论虽是如此,但在初学的人,功夫未能用至于此,实在不易入手。若人能有恒心,以数随的方法,试用三五个月,功夫用的成熟了,届时不仅能知何为修止,而且一修使得相应,静坐一两小时,身心不动,轻安愉快,非世五欲可与相比。如若不实地去修习,光是谈论定境,等于说食数宝,实在于己无益。 ( 网上收集、出处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