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瑜伽与禅 → 中国禅学 更新时间:2011-08-17


中国禅学

     “禅”自从日本传到西方以后,在西方世界甚为流行,但对于什么是“禅”,则难以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可以从禅本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描绘出“禅”变化的样态,由中也许能够了解什么是“禅“。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称,意译作静虑,义为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中国佛教中习惯将禅与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义为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结合一起并称为“禅定“,禅又为“禅定“的略称。实际上,在印度禅修持中,禅与定在境界上是有区别的。中国佛教的禅定理论与实践来源于印度,而在印度,禅定被视为古老瑜伽修持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瑜伽,印度梵文原作Yoga,是印度各宗教徒共同采用的修行方法,意译“相应“,即依调息等方法而摄心,使与正理等相应的状态。梵语Yoga是一个名词,它源自动词语根Yuj,义即将轭系在马或车上,这里应用其引申义“连接“、“结合“等含义,此词古时见用于《梨俱吠陀》中,及奥义书时代,方法为依调息等观行法而观“梵我一如“之理,以与梵结合,此即称为瑜伽。其后佛教也采用这种修持方法,结合佛教理论,以作为总摄修心 、修慧的法门。

   原始瑜伽,时间是从远古时期起到公元前六世纪、前五世纪止。作者依据考古发现的资料,确证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文明时期,当地土著居民就有瑜伽修持,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结合西北印度土著文化形成婆罗门教,同时把瑜伽作为重要的修持方法,但此时的瑜伽理论和修持方法还比较原始,处于发展成长过程中;

    初期瑜伽,时间是从公元前六世纪、前五世纪起,到公元二世纪左右《薄伽梵歌》的形成止,是为瑜伽修持的理论化阶段,其标志是公元二世纪左右《薄伽梵歌》一书的形成,它以瑜伽的名义,对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的修持术作了系统的总结。本章着重介绍了三种瑜伽理论:正统派思潮中的奥义书瑜伽理论、带有总结性的《薄伽梵歌》的瑜伽理论和非正统派思潮中的小乘佛教与初期大乘佛教禅定修持与理论;

    古典瑜伽时期,时间是从公元二世纪《瑜伽经》的流行到公元十二三世纪止。古典瑜伽理论的标志是著名学者钵颠阇利所著《瑜伽经》。《瑜伽经》总结前人的瑜伽修持理论,传统的禅定此时纳入瑜伽修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阶段,佛教正是大乘理论组织化时期,在吸收传统瑜伽的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瑜伽经》的瑜伽理论与修持方法,简单介绍佛教中期大乘和晚期大乘(密教,特别是时轮乘)的瑜伽修持。第4章是诃陀瑜伽阶段。时间是从公元十二三世纪诃陀瑜伽的形成到十九世纪初期印度近代哲学开始。诃陀瑜伽直接渊源来源于古典瑜伽,同时吸收佛教、特别是密教瑜伽的影响,并顺应了当时印度哲学的主流,以吠檀多哲学作为哲学基础,诃陀瑜伽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本章主要介绍诃陀瑜伽的瑜伽理论与修持方法。第4章主要介绍近代瑜伽。时间是从十九世纪初期到现在。在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瑜伽思想成为反殖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同时传统的瑜伽思想也在新的时代下吸收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中国禅宗是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但在其源流上,则离不开印度文化。禅宗以“禅定”名,便与印度传统的瑜伽修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出处:中国禅学 对印度禅学的有益梳理 邱 环, 节选)

关联文挡:禅宗与现代自然科学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