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染色馒头、假薯粉、三聚氰胺……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就这些问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接受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事件虽时有发生,但与庞大的食品及生产经营者规模相比,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新京报》5月6日)
笔者注意到,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一方面承认,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但和中央的要求相比,和群众的期待相比,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还存在着差距。但是,又在不动声色之间,转移了问题的方向——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在如此的腾挪转换之下,本应进行检讨的一个的话题,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可以自夸的话题,让你不得不佩服人家已经把“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运用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不过,消费者能相信吗?
据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说,有一次,一位高层领导看到了一则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后,直接给他打了电话,质问道:“我作为一个消费者问你,这件事你们到底能不能管得了?”支树平坦言,“有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的确让人心惊肉跳,非常难受。”相比之下,这种食品安全“心惊肉跳”的说法更与民众的感受相符合,而非那种“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表扬式强调。
我们经历了多少食品安全引起的社会风险?就笔者记忆,从海城豆奶案连累学生奶、含氰狗肉令人发怵、龙井茶铅含量超标、乡吧佬染色弄巧成拙、毒火腿、海带有毒到毒奶粉事件,哪一件不让公众胆颤心惊?哪一件不是触目惊心?在这样的事实面前,“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怎能让人服气?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乃至会影响到公民对社会和政府的信心。笔者以为,应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因为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个体的身体健康,而且日益成为一个国家面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这样的立场下,“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很可能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论调。
正是由于食品安全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市场机制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又往往难以起作用,保障食品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就成为政府的责任。
“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在笔者看来,是对食品安全事件多发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众多食品安全事件面前,为了将利益最大化,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置国法、道德和公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知法犯法,祸国殃民?执法监督是发现执法者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绝大部分事件在被媒体曝光前并没有听到监督者的声音。这表明现有的监督机制并没有能发挥作用。可以说,我国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反应总是要慢上半拍。由此怎能去“粉饰太平”而不是直面制度缺陷呢?
当下,我们处于食品安全事件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中,但不意味着公众的食品安全诉求就应该被抛弃,相反,要求有关部门直面困境,消除公众的担忧,而不是陷入“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庸俗化做法之中。
食品安全是一个“被夸大”的问题?“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被夸大”显现“自我表扬”和民意落差。(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