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力度较弱 加强打击不应只罚款”,以下为文字实录:
刘珊玲:如果从这些问题食品的源头来看,这些无良的商家能够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铤而走险,郑教授,您认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商家他们无视道德,去赚这些黑心钱呢?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我想应该是两方面看这个问题,一方面这些商家确实惩罚的力度很弱,比如像欧美这些国家,一旦出现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这个公司可能必须要倒闭了,但是在中国,你看出了几次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有些公司一复牌还继续可以运作,比如说这一次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出现之后,双汇又开始复牌了。
所以我想遇到这样一种恶性的事故之后,这些企业必须要进行重重的惩罚。还有就是一般的小作坊更甭提了,在这出了事之后,转眼之间就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整个中国怎么对这些食品做假者进行重重的惩罚打击,我觉得现在整体的力度还远远的不够,包括有一些政府部门可能就是满足于罚罚款,你犯法了。罚款之后接着又继续做假,所以应该是各种原因造成的。
当然也给政府部门很多懒政,比如说像上海的毒豆芽,来测验检查的时候就办公室拿一个样品,就检查检查,不到车间去。还有比如河南出现的瘦肉精事件,当地的畜牧部门,居然上级部门来检查的时候,他给农民通风报信,这就说明实际上,目前监管部门也有很大的问题。
我刚才已经讲了,现在就是中国老是出现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或者几个部门管不住一个豆芽,一个是分工有些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执法不严,然后监管不利,问责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比如某些部门出现了问题,这个部门应该相关的官员也要受到一些问责机制,我想可能会要好一点。现在是事后监督很严重,媒体就是一个马后炮了,出了事之后,然后暴光,然后重点打击一下,过几天又不了了之。(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