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温州工商部门查处了一家馒头作坊。该作坊用柠檬黄、糖精钠、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玉米馒头、白馒头。账本显示:3月22日至4月14日间,他们共卖出这种馒头19.48万个。其中有1.1万个染色馒头卖给了作坊附近的一所高校。(4月17日《钱江晚报》)
上海超市染色馒头一案算是落下了帷幕。然而,黑心作坊和超市的利益链勾连许久却无人问津。在此情境下,“染色馒头”凸显了食品安全常态监管的制度化缺失。
这种缺失意味着,上海凭借运动式的专项执法,处理上海的黑心馒头作坊、以及让一些人丢掉乌纱,却未必能够堵住食品安全的漏洞,因为制度化的补丁没有补上,全方位的执行力程序未必更新。关键是,上海的黑心馒头作坊消失匿迹了,还会转移到其他的地方死灰复燃。或者说,即使上海的制度健全了,执行力到位了,也无法确保各城各地的食品安全那么周全。就像温州,现在也爆发了染色馒头事件。在我看来,这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上海染色馒头的毒性蔓延;同样,即使温州染色馒头被查处,相关责任人被惩戒,染色馒头的有毒菌丝也会孳生蔓延。
馒头之惑,不是柠檬黄而是人祸——就像加了瘦肉精的肉、避孕药鳝鱼和苏丹红青皮蛋,罪责哪里是那些有毒的添加剂,不法商贩才是罪魁祸首,监管失察者也难辞其咎,这才是染色馒头背后的真相所在。当公众围观染色馒头有毒的公共事件时,当人们过瘾地看着黑心商贩被查处、失责官员被免职时,人们往往追逐着热闹,而忘了事件背后的门道。在此点上,权力和民意有着惯性的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万事大吉。至于制度化缺失的症结性问题,且把它放在一边好了。而这,才是食品安全事故屡查屡发的关键。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比天大。这是常识,但这公理性的常识却一再为黑心商贩所嘲弄。中国人的餐桌上,因为人们惯性的粗枝大业而变得危机四伏;而在一阵的焦虑恐慌之后,人们又安之若素了。就此而言,食品安全卫生,众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染色馒头为例,柠檬黄加玉米精整出来的馒头和玉米面蒸出来的馒头,无论如何也是有差别的。人们的味蕾再麻木,也能品出那些染色馒头的真假来。而且,无论是加了柠檬黄的染色馒头,还是加了瘦肉精的猪肉,坊间传闻向来不少,但是没有人去深究这些加了“料”的食品对人的健康危害。
正食品卫生之本,清食品安全之源,关键是权力要俯首向下,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也要着眼于衣食住行这样的民生细微,把纸上的制度文本用现实的执行力落实到位;其次是民生要对吃穿住用这样的生活细节不可随便得过且过,要监督也要检举,让街面上、巷陌里和大超市的假冒伪劣食品无所遁形。官民齐努力,媒体舆论发力,染色馒头引发的有毒事件还会多吗?(张敬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