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红尘认为不管您习瑜伽是出于对形体的再造,还是出于对身心健康与事业和谐发展为目的。增进有关人体结构学的知识对习瑜伽显然都是有必要的,为此本文转载了一篇人体结构学的文章希望对您习瑜伽有帮助价值。
我国在造型艺术领域,有关人体结构的论述,在古代的画论及民间艺人的操作中也有所总结。如有关人体比例方面的“立七坐五盘三半”,规范颜面的“三停五眼”,总结脸部形态的“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等等。
国外有关人体结构方面的论说与研究,相传在古希腊便开始了。首先在远古的运动场上,有着大量裸露的运动员,他们体格强壮的外形,给研究人体结构的艺术家们以启迪。其次,再通过各种动物的比较解剖,来推断类比人体的构造。此外,也有人以为希腊、罗马的人体艺术知识,大抵是借鉴埃及制作木乃伊的解剖知识而得。在西方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代,人体解剖学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伟大画家达·芬奇(1452——1519)从事解剖学多年,创造性地作出了不少发现。他不只研究器官的结构,而且也研究器官的年龄特点,有关性别的差异,器官的发生与衰老。特别是观察了人体内部结构在体外的表现,且制作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图谱。此外,天才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研究人体结构,曾从事了10年的尸体解剖,而使他食欲大减。拉斐尔也留有精确的解剖图。文艺复兴时代的另一位解剖学家、美术家,生于荷兰布鲁塞尔的维萨利,他通过尸体的解剖去认识活人体的结构。他在卓越的著作《人体工厂》中制作了大量的人体图谱。在图谱上,人体的肌肉与骨骼像行动中活体的人那样充满了生命活力。15世纪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丢勒及16世纪荷兰画家鲁本斯对人体的比例都曾作深入的研究,并作人体权衡法、构成法及人体解剖权衡的研究作品。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谢洛夫、伊凡洛夫等所作的人体解剖图,以及更广泛流传我国的不少西欧雕塑家所作的人体解剖雕塑,都为普及人体造型结构,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
我国在造型艺术领域,有关人体结构的论述,在古代的画论及民间艺人的操作中也有所总结,且留下不少言简意赅的造型口诀。如有关人体比例方面的“立七坐五盘三半”,规范颜面的“三停五眼”,总结脸部形态的“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等等。当然,亦不得不承认,我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从根本上限制了对人体结构的科研,真正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与介绍人体结构的理论,则始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著作方面,在我国首创成书,当推姜丹书先生1929年所著的《艺用解剖学》。此书于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此后姜先生又据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又再度编著了《艺用解剖三十八讲》,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姜先生的这部著作,可谓资料翔实,阐述细腻,且论理科学,自成体系,颇具民族特色。是我国美术技法基础理论的权威著作之一。1957年由文金扬先生编著的《艺用人体解剖学》(朝花美术出版社),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高等院系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本书文字简练、图谱规范,且图例按解剖图谱、人体、着衣等三者之间加以比照,这对推进我国人体造型艺术的技法与理论,有着可贵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初,由高照主编,方增先、陈聿强等以“浙江美术学院教材编写组”名义编著(绘)的《艺用人体结构》,先交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继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版发行的《人体结构》一书,近30年来,发行量累计百万。该书图文并重,深入浅出。其间,特别强调了技法理论的实践性,受到了全国学者的广泛欢迎,且得到了我国美术技法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公认,并成为不少现代中青年美术家当年学习美术的启蒙读物。应该特别指出,该书主要是以我国著名美术技法理论家、油画家、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本书主编的导师黄觉寺先生的学术体系为纲,再以编著者们的实践经验,以及广采博取古今中外各家之长,厚积薄发而成。黄觉寺(1901-1988)江苏吴江县人,1935年至1937年留学法国,考察西方美术,崇尚写实画风,著有《素描画述要》等。20世纪60年代初曾编写《美术用人体解剖学》。黄先生是我国现代美术技法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由美国佐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言简意赅地向学者指出:研究形态解剖,塑造人体形象,必须以卯榫的方式去架构(骨骼),以体积的观念去组合(肌肉)。从而把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与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在我国,有关人体结构的译著方面,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美国佐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中文版(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后,更先后出版了不少国外有关艺用人体解剖方面的研究资料与著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李景凯先生编译的《艺用解剖学》(兴华书局)。其特点诚如该书绪言中所言:“完全用图画表现,尽量减少文字。”由于图谱准确简约,内容详尽有序,有较强的实践性、示范性,从而使我们的初学者受益匪浅。此外,特别应该提到的,由美国佐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中文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它的发行,在我国造型艺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以其精湛的图谱,言简意赅地向学者指出:研究形态解剖,塑造人体形象,必须以卯榫的方式去架构(骨骼),以体积的观念去组合(肌肉)。从而把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与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木站注:对以提升体姿的美感而习瑜者,有必要深刻理解此话对习瑜伽的贡献价值)
美术技法理论家,在研究人体造型解剖的技法理论时,必须毫不动摇地牢牢坚持美术专业的技法实践。只有坚持实践,方能体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才能取舍,精炼理论的精髓;也只有坚持实践,才能从中发现、升华、丰富新的技法理论,从而再以此指导新的实践。
对于人体结构学的研究,可从三方面入手:一、了解有关人体解剖形态的理论;二、临摹、默画静止时的正常人体解剖图谱,并速写、默画实体;三、熟悉、默画人体运动后的形体变化。三者不应孤立分割,而是彼此相互关连,有机统一的。尤其是第二点却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纵观20世纪人体结构的技法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步入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繁荣与时代的进步,不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有志于美术专业的莘莘学子,更是迫切需求有关人体结构方面能有较为系统、较为权威的教学专著面世。而此刻又临世纪交替之初,如何将我国人体结构技法理论的百年历史,予以科学的总结,并展示更新的学术水平,乃是我有关学者责无旁贷的责任。20世纪有关人体结构技法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以为基本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前期,主要是一批留学西方、学有所成的学者,将一整套有关人体解剖形态的译著,与人体结构的学说和盘传入中国,并在美术院校开创了专门课程,学术的广泛传授从而使我国在人体艺术、人物造型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其后,时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他们所亲手培育的新一代,他们既不可仅仅满足于或停滞在只是将国外有关人体结构与解剖的理论上,也不能若古代西方的大师学者们再去发现与总结如何探寻人体内部的器官构造,寻找新的肌肉骨骼,以及去丈量计算新的人体比例与规律。因为即使现代有这项任务,也应由人文学家去完成。我以为,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去论证人体结构学,与透视学、色彩学、构图学等同时构成了有关美术专业的技法基础理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与任务,便是在重视其理论性的同时,更强调实践性与技法性。要求这一代在艺术实践中,在专业技法教学领域里,一方面应熟练地去运用、验证、深化,主要是从国外所介入的这些相关的技法理论,另方面,更重要的,在于从自身的实践中,再寻求与总结出新的有关人体结构的技法规律,使原有的理论得以发展,并又进一步去推动有关我国人体结构的学术与教学水平。以笔者切身体验,也证实美术技法理论家在研究人体造型解剖的技法理论时,正因它是技术方法的理论,本人就必须毫不动摇地牢牢坚持美术专业的技法实践。只有坚持实践,方能体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才能取舍,精练理论的精髓;也只有坚持实践,才能从中发现、升华、丰富新的技法理论,从而再以此指导新的实践。而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特别是技法理论,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且将导致理论的灰色,从而全然失却其技法理论的光泽与魅力。同样的道理,初学者不仅是在“理论”上熟悉了几个解剖专业的术语与名称,更主要的是做到理论与造型实践相结合。近百年来在人体结构的教学中,从偏重纯理论的烦琐内容逐步过渡到在理论知识上强调与实践的结合,在造型上重视人体结构的塑造规律。特别是学者应坚持对人体造型图谱的临摹和人体结构的写生,以及默写等。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往往事倍功半,因噎废食,乃至半途而废。初学者听说人体结构学、人体解剖形态学等是造型技法基础理论,往往只在理论上死记硬背。而当收效甚微时,又将文字的东西放在一边,单纯致力于图谱的临摹,其间又特别喜爱摹拟那些动作复杂的运动姿态,以为实用。结果当然事与愿违。我感到对于人体结构学的研究,可从三方面入手:一、了解有关人体解剖形态的理论;二、临摹、默画静止时的正常人体解剖图谱,并速写、默画实体;三、熟悉、默画人体运动后的形体变化。这三者关系如何呢?往往各人理解不一。多数人以第一点为最,以为人体结构学,特别是人体解剖便是理论知识。此外,也有认为第三点才是关键。理由是人体运作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只有重点分析、运动的规律,才能达到为造型服务的目的。我感到三者不应孤立分割,而彼此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尤其是第二点却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边图画,边记忆,既是理论记忆,又是形象记忆。分析骨、肌的名称、起止、作用、形态,理解形体间的卯榫与组合。在默画图谱与实体的基础上,再寻找人体的运动规律。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是:一、形象记忆,印象深。从理解出发,克服了单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等盲目性。二、对于骨、肌的基本型,起止位置,心中十分明确,在形态上打好基本功后,便于理解,掌握人体运动的造型变化。
瑜伽红尘的的经验是,习瑜伽者增进生物医学的人体结构、运动生理学知识,对避免练习当中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可能造成身体损伤应是有益的。(转贴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