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生存》的作者,甸·奥尼许医生,也强调并非只有病人才需要关爱。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接纳、肯定的渴望,这其中包括语言及非语言的鼓励。
五常国小二年十三班的王敏选老师,热爱教学极具爱心,但今年这班班上同学喜欢告状,干扰教学。后来她灵机一动,为何不利用赞美的力量,来转移孩子对负面争斗的注意?她设计一张赞美卡,请每位学生认真发掘其它同学的优点并写在卡片,每周有空,大家轮流上台,接受全班公开的赞美。其中有位同学,收到了一张这样的卡片:“给跑得又快又聪明的林柏成,你懂的很多,好象一个百科全书,你将来一定会当总统。”赞美的风气就这样传染开来,全班心心交融,每个孩子都非常努力的提升自我,好让自己有更多值得赞赏的空间。
另一位教美术的林兰丰老师,任教于至善国中。她也是利用赞美的力量,来感化放弃学习的孩子。她表示孩子智育成绩不好,并非孩子本身的差错,每个孩子天资不同,专长各异,只要发现他们的优点,真心赞美,利用同理心放下身段。她常个别邀请学生,一起喝咖啡吃点心水果。孩子起先不相信老师竟会对他们感兴趣,但后来都被她的真诚感动而交心。有个学生甚至告诉她:“老师!拜托您活久一点,等我以后有办法,再来报答您!”
《生命教育法》这本书的作者鹿沼景扬,举出一个惊人的实例。有位老师利用库页自我暗示法,教导一群智障儿童。他用彩线串连二十颗珠子,每人发一串,并要孩子临睡前,念以下句子二十遍,每念一次拨一颗珠子:“我是神子,光明儿童,手脑并用的好孩子,也是时常面带微笑的好孩子。感谢爸妈!”
另一位老师,因为初次教学,紧张过度,常在学生面前出错,而无法继续教学。经过指导,他每晚临睡前二十分钟,静心端坐,观想每一个学生,并热情的对他们说:“我很喜欢大家,你们也很喜欢老师。因为我们彼此心连心,这种互相喜欢的感情,会创造出欢乐的气氛。我的教学非常成功。一切都很顺利,感谢!感谢!”每天早晚,他都如此观想,一个星期后,就能恢复教学,并与学生打成一片。赞美孩子首先要努力发掘他们的优点,作者建议每人安静闭上眼睛,选定家中一个成员,通常是期望能改好的人,或是与自己较难相处的人,让此人在眼中浮现,观想两人以最柔美、快乐的神态互相对坐。并在内心对他发出好感,不断的在内心反复的说出:“我最喜欢你,你也喜欢我。”接着又说:“我现在清楚的看到你的长处、优点了。感谢!感谢!”身边准备好一本赞美日记,开始记下每一句浮现在脑海中,对他赞美、夸奖的语句。如果每天能找出他十个优点,并记录下来,真心赞美天天如此,奇迹会自动出现,不可思议。
过去由于受过情绪伤害,曾有一段好长的日子,变得习惯性地压抑情感,生命的调色盘只剩下一种颜色。没有色彩、声音、觉受,整个人似乎走进了一个黑白的默片中,天真地以为不去感觉,就什么事也没有,这样很“安全”。那知道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的麻木不仁,生命失去了意义,快乐的泉源无从开启。
原来要抵挡整个情绪的水坝,害怕它因泄洪而失控,我几乎用尽了生命所有的能量,来维持一个风平浪静的假相。如果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正欲吐露生命的芬芳,但因害怕烈日狂风,而选择拒绝开放,玫瑰必须付出多少的代价,来阻挡它生命的开启?我知道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开,生命的风暴,可能会再度扬起,我必须有勇气面对不可知不可测,五味杂陈的人生。但这辈子真的要这样无知无觉的,像个幽灵般地活下去吗?生命失去了喜悦,这样机械性的活着,又有何意义呢?原来所谓的“要大死才能大活”,封锁情感,也就封锁了生命的能量。我决定把潘朵拉的盒子打开,像新生儿般,我重新学会哭学会笑,让情感自然的表露。原来这样活着,感觉真好。
情感解冻后,我开始进入心灵康复的层面。“与植物惊艳的奇遇”,就是在那时候发生的。鲍伯农夫教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万物产生好感,我从跟植物做心灵沟通学起。记得第一次走入原始森林中,被松树拥抱的经验,闻着松香,倾听风吹过松林与倦鸟归巢的歌声,静观落日余晖,一种悲欣交集的感受在内心潮涌。我发现身体所有的感官觉受都恢复过来,真有一种回家的感动。
与松树水乳交融的亲密感,仿佛是一种恋爱的经验,但是亲密中,又没有任何的执取与期待,我第一次轻松地体会什么叫“无条件的爱”,那是大自然对我释出源源不绝的巨大好感。
带着这份好感,我再度回到红尘,我把大自然送给我的这份礼物,珍藏在心灵的抽屉里,不论行、住、坐、卧都悄悄地把它拿出来,细细地体会。日子久了,不自觉的,也会将这种好感散放开来,献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人们被这种“好感”感染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敞开胸怀,空气中洋溢着既温暖又兴奋的气息。我发现自己慢慢的失去了担忧的能力,内心不断如潮涌般的生出感恩心。我对大自然与周遭人特别是所谓的“陌生人”,对我所投注的关爱感受不断增加。原来人生最大的拥有,是在心灵上能跨越人我亲疏表面的藩篱,而直接进入每一个生命的最深处。
在那个最深处,我找到了奉爱瑜伽(yoga)的源头,是“爱的力量”,使我们与圣者心灵统一共振,心心相印能量相通。因此,“本来以为是我在念佛,没想到是佛在念我”,从过去对圣者的敬畏有加,到如今的呼爹喊娘,我把庙堂里高高在上的菩萨,请到我内心来供养,我成了他们最珍爱的儿女,我心灵的抽屉里,又多添了一份来自爹娘的厚礼。
我发现生活中“好感”的来源其实很多,从小动物的真心陪伴、亲人的爱心关照到陌生人施予我们无条件的爱等。我们都可以一一将它装入心灵好感的抽屉中。
受过情绪伤害的人,往往不懂得对自己产生好感。长期冷落忽视自己的人,更须将内心抽屉累积的好感,拿出来献给自己,陪伴自己就好象陪伴恋人好友般。尤其我们可以将好感送给长期被我们忽略甚至嫌弃“受伤”的器官。每天抽一点时间,静静的将手贴在病痛的器官上,面带微笑,内心不断的对它们释出好感。因为这些器官默默付出,却长期得不到主人的青睐,真是情何以堪!
接着用真心赞美唤醒细胞,对每一个细胞微笑,对他们也产生好感。爱的能量会逐渐充满而溢出,我们的脸经常会出现微笑,我们的细胞也跟着微笑,我们不由自主地会将内心的好感散放出去,甚至扩充至非生命的物质,如桌、椅、碗筷、碟子等,我们开始跟他们也产生共鸣。一行禅师在《和平的脚步》中,有一段精采的描述,他教我们如何在清洗碟子时,建立起流水、双手与碟子三位一体,你碟中有我,我水中有你的亲密关系。虽然我们每天都要做相同的琐事,但心境改变,相同的事物却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感受。
如果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渴望追求无条件爱的体验,那么发自内心对每一个生命的礼赞,能使我们进入彼此生命的最深处。我开始对“陌生人”的定义,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诚如福格尔对植物所做的实验结果相同,原来对陌生人投注好感,两人之间隔阂消除,也可以像“恋人或好友相会时的感情交流,双方情投意合”一见如故备感亲切,那是一种心甘情愿,想与每一个生命共享的美好经验。我在辞典中,找不到类似的字眼,勉强用“恋爱”来形容,但这并非狭义的儿女私情。
赞美是我们与每一个生命共谱的恋曲。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比赞美的力量更具魅力,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忍心拒绝或抵挡,来自另一个心灵最真诚的呼唤。(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