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瑜伽艺术 → 禅意入画 ── 清初四画僧 更新时间:2011-08-18



禅意入画 ── 清初四画僧

    所有的艺术都是心灵的语言,因此 瑜伽红尘的“音画瑜伽”用音画,在现代人与瑜伽形体造型艺术间搭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并且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中,找到心灵的桃花源。
    希望每个人都能随着瑜伽红尘音画瑜伽的禅者艺术体悟,飞越时代,发现生命的自由与开阔。为了增强习瑜伽对音画瑜伽意境的理解本文介清初四画僧的禅画作品,加深读者对瑜伽音画艺术的把握。
    在中国绘画史上,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号称清初的“四画僧”,他们的艺术成就,为清代沉寂已久的画坛引入了一股清流,开创了时代的新风,并赋予中国绘画革新求变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清代绘画发展的高潮。这四位因为遭逢时代剧变而遁入空门的画僧,之所以在艺术上成就非凡,可以说与他们波澜不息,血泪交集的生平有着极大的关连。
    石涛,法名原济,号大涤子、苦瓜和尚,为明宗室后裔,清兵入关后出家为僧,怀着国破家亡的心态,寄情书画,并云游四方,反对董其昌、四王等的崇古与摹古的风气,主张「师法自然」,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言。又主张「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在自我个性的表现上,也具有独特的色彩,是空前的绘画创造者。代表作有《诗画册》、《墨竹》、《诗意山水》等。
    朱耷,号雪个、八大山人等,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十九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二十三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积忧,遂患颠狂之疾。
  朱耷画山水原学董其昌,明亡后变调,以山水寄情,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沈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作品有《秋林亭子图》、《松谷山村图》等。他的拟人化的鱼鸟,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忧愤感情的笔墨,在艺术史上评价极高,例如《安晚帖》、《河上花图》、《写生册》等。
  朱耷在其画作中之签名「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髡残,本姓刘,湖广武陵(今湖北省常德)人,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奚,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等。
  髡残好游名山在川,后寓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栖寺。擅画山水,师法董其昌、黄公望、王蒙。善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苍浑茂密,意境幽深。画中多山重水复,层次深远。与石涛合称「二石」。代表作有《苍翠凌天图》、《寒林待客图》、《仙源图》等
  弘仁,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明末生员,明亡后出家为僧,名弘仁,字渐江,卒后,人称「梅花古衲」。
    弘仁擅画山水,取法于倪瓒,构图洗炼,笔墨苍劲简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重视师法自然,以画黄山有名。代表作有《黄山天都峰图轴》、《松石图》等。(摘自:清初四画僧名作)

关联文挡:音画瑜伽 光头、明月与头发